中原战争爆发:站队很重要
1930年5月,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国国民党因军队编制分配产生诸多不满,各派系间的矛盾紧张加剧。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与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、西北军阀冯玉祥、桂系军阀李宗仁等人在河南、山东一带爆发了激烈的中原大战。在北伐结束后,各路军阀纷纷割据一方,由于对军队编制和人力分配的不满,各地矛盾愈演愈烈。为了巩固南京中央政府的统治,蒋介石不断挑拨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,坐享渔利。面对此情此景,阎锡山决意联络冯玉祥、李宗仁等人,组建了八方面的“反蒋军”,意图共同反对蒋介石,其中包括李宗仁的桂军、冯玉祥的西北第二方面军、阎锡山的第三方面晋军,以及内定的东北军张学良为第五方面军。
与此同时,蒋介石则发布讨伐阎、冯的誓师词,整装待发。蒋介石的军队与反蒋军在陇海线展开了对峙,随着他的一声号令,蒋军如猛虎出笼,向归德发起迅猛冲击。在强大的战斗力之下,蒋军初战告捷,逼得对手退却,同时反蒋军中也开始显现叛徒倒戈的现象,蒋介石趁势一举拿下归德。得知战况后,阎锡山急忙派遣多路援军前往支援,反蒋军借此机会集中优势兵力与蒋军展开决战,经过十多天的激战,蒋军被击退至鲁西南。与此同时,在广西与蒋军鏖战的李宗仁见北方战局对自己有利,立刻率军北上,与冯玉祥大军配合,冯玉祥则顺势南下,蒋介石再次面临败退的危机。当蒋介石在陇海线失势之际,立即指挥津浦线发起总攻,因晋军防守不及,仓促向黄河北岸撤退,却遭遇黄河涨潮,许多士兵被水淹没,伤亡惨重。冯玉祥见机迅速,着手在陇海线展开进攻,试图以此补偿津浦线的失利,激励军心,策略颇为有效。经过七天苦战,蒋军眼看即将全线崩溃,冯玉祥内心感到既紧张又兴奋。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连续几天的暴风雨侵袭战场,冯军在泥泞中苦战,后备物资迅速告罄。在紧迫关头,冯玉祥向阎锡山求援,未料对方却因私心存疑,拒绝了他的请求。无奈之下,冯军被迫停止攻击,这为蒋军赢得了喘息的机会,逐渐在陇海线重新站稳脚跟。不久,蒋介石发起总攻,再次压向冯玉祥,冯虽然意志坚定,重整兵力集结于郑州附近,准备决战,但此时阎锡山却因自保隐忍,暗中撤回晋军的支援
。冯玉祥备受重创,失去了支援后,军队被迫向豫北退去。此时,蒋介石逐步扭转了战局,开始掌握主动权。就在局势关键时刻,东北第五方面军的张学良出人意料地宣布中立,成为蒋介石与反蒋军争取拉拢的焦点。阎锡山试图让东北军共同反蒋,以逆转战局,而蒋介石则全力拉拢张学良,以巩固眼前的胜利。蒋明白虽然眼下实力占优,但日后阎、冯等人必将反扑,若能借助张学良的强大军队,胜利指日可待。张学良的府邸因此热闹不已,各方势力纷纷前来游说。为获得张学良的支持,蒋介石不惜代价,给予东北军200万的出兵费用,以及五百万的军饷和一千万的公债,以稳定东北经济。这一波诚意的举动让张学良暂时动摇,他表示只要蒋军攻下济南,自己便会出兵相助。然而,形势瞬息万变,蒋介石见张学良尚存疑虑,暗指东北军的旅长马廷福擅自率军入关。得知此事的张学良愤怒不已,立即对马廷福等人进行处理,转而向反蒋军靠拢,频频与阎锡山方面接触。面对此种局面,蒋介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急忙向张学良致以歉意,并迅速制止了蒋军渡河,以免张学良产生误解。更为重要的是,蒋介石承诺,只要击退阎锡山,北方的所有地盘都将交由张学良统治。而阎锡山之后亦许诺,站在他这边的条件下,绥远等地也将返还给张学良。蒋介石在得知后,更是加码保证战后对张学良的统治不作过多干涉。
张学良深知自己面临的艰难选择,权衡两方的利弊之后,最终决定支持蒋介石,因为他认为蒋的条件更加合理,且军队整饬有序,胜算相对较高。最终,他向全国通电,宣布站到了蒋介石一方。东北军出关后,迅速通知阎军做出准备,反蒋军意识到败局已定,阎锡山随后撤回了陇海线和津浦线的部队,和平地与张学良进行了交接。最终,蒋介石从反蒋军内部进行策反,许多原本各怀心思的将领纷纷选择撤退,从而使反蒋军士气尽失。六个月后,阎锡山向全国发电报宣布解散太原的陆海空司令部,自愿卸任,和平告别。伴随着一封电报,这场波及百万、蔓延中国大半的战事终于落下帷幕。后记:然而,宁粤对峙再次浮现:1931年,蒋介石扣押胡汉民,引发反蒋势力联合,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,迫使蒋介石下台。可以说,中原大战不仅深刻消耗了中国的国力,也使蒋介石未能消灭敌手,造成国民政府内部矛盾重重,最终在抵抗日军和追击红军的过程中,力显不足。
